学校要闻
国耻勿忘,和平勿落,未来勿失——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一12 “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活动纪要
作者:xsc 浏览:104 发布时间:2025/4/2 10:13:32国耻勿忘,和平勿落,未来勿失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一12 “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活动纪要
三月九日下午两点,本班为更好感受红色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内涵,举行了一次去往《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的社会实践活动
内容&经过:
静海寺的门前的树梢头泛起了点点绿意,太阳的光辉顺着「南京条约史料陈列馆】的铜牌撒下,在青灰色砖墙上满布着时间的痕迹的痕迹。3月9日下午2时,当12班二十二道身影掠过仪凤门残存的明代城砖,陈列馆的青铜门环突然在风中轻颤,仿佛被少年们的脚步惊动了沉睡百年的记忆。
推开雕花木门的刹那,1842年的海风裹着硝烟味扑面而来。地图旁,讲解员举着红色激光笔勾勒出鸦片战争时期的中国海岸线,一声声陈述着历史。一位同学抬头仰望,进门时脸上的欢笑在听见鸦片战争的惨痛历史后转而变为无声的肃穆。在「国门破碎」展区,玻璃地砖下嵌着当年英军战舰的残骸碎片,展台上摆着当年英舰的模型。徐同学俯身细看时,头顶射灯恰好将他的影子投射在墙面《南京条约》全文拓印卷轴上,仿若今人为历史蒙尘的文字逐句批注。
「沧海横流」展厅,泛黄的《筹海图编》在恒温展柜中微微卷边。同学们安静地站在播放着历史纪录片的展板一旁,体会着那些耻辱历史中的岁岁月月。讲解员朗诵起梁启超《饮冰室合集》的那句:「吾闻海国血泪史,字字皆作金石声。」引起万千感慨。此刻幕墙正演绎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火光,圆明园的断柱在虚拟火焰中崩塌,映得少年们紧握的拳头青筋迭起。
转入幽暗的碑廊,手机电筒的光束在静海寺古碑上织成星网。明代「天妃宫碑」在重重玻璃的保护下呈现在同学面前。同学们抬头仰望,解说员趁机轻诵碑文:「帆樯衔尾,波涛不惊——这描写的本是郑和船队,百年后却成了列强舰队的反讽。」话音未落,窗外传来长江货轮的汽笛,古今两种航迹的鸣响在此刻交织,产生了奇妙的涟漪。
「警世钟」青铜雕塑前,同学们交流的身影依稀可见。有同学举起相机,将「毋忘国耻」四个魏碑体大字纳入取景框。讲解员说,这座大钟是为了纪念香港回归所铸,铸造时南京众多中小学都有捐款,我们不禁遐想:这其中是否也有几十年前我们学校的一份力?再看钟身上岁月斑驳的痕迹,青铜铸就的和平鸽展翅欲飞,我想它已飞过香港的天空,也必将飞过台湾的天空,最终飞往世界的天空。
离馆前,家长志愿者抓拍的瞬间,二十二个少年正仰望复建的「天妃宫」重檐,相机下的他们与明代碑亭、清代钟楼等历史古迹交叠,像极了一卷未完成的历史长卷······
总结&后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生长在中国的大地上,饮着长江水长大,爱国与历史责任感自小便在我们我们心中埋下种子,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亦会将其发扬光大!
在结束活动后亦有同学积极的将活动感受上传到了互联网,向社会展现了我们29学子的风貌。
小组成员:张润蕾,张墨瞳,贾嘉妮,李明芮,顾晗霏,沙芾,蒋卓楷,王梓钦,宋子清,徐国强,张雨晨,李博文,何殷遇,陈禹桥,刘美汐,成筱雅,杨瑞,李沐,范若萱,肖钰然,张馨宇,徐悦淇。
文本编辑:范若萱,徐国强
照片拍摄:沙芾及全体志愿学生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