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记忆与传承: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里的故事——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二6研学实践
作者:xsc 浏览:206 发布时间:2025/4/1 8:15:42记忆与传承: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里的故事
(指导老师:刘灵)
在南京这座承载着近代民族深重集体记忆的城市中,坐落着一座特殊的博物馆——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位于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48号)。作为江苏省第一座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民间专题博物馆,这里珍藏着5900余件文物、4万余册图书,以及两千多份抗战亲历者的手印。为缅怀历史,传承先烈遗志,2025年3月15日,我们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二(6)班全体同学在这里上了一堂生动且深刻的大思政课。
一、凝固的时光:文物见证下的屈辱记忆
推开博物馆的大门,迎面而来的《义勇军进行曲》曲谱浮雕墙令人驻足。工作人员将黑胶唱针轻轻搭在1935年的原始唱片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雄壮的旋律伴随着岁月的痕迹回荡在展厅。唱片略带沙哑的音质,却清晰传递出当年演唱者的悲壮与激昂——正是这种未经修饰的历史原声,让我们真切触摸到了民族觉醒的脉搏。
在三楼展厅,一面由2000余枚青铜手印铸就的"老兵手印墙"震撼人心。这些深浅不一的掌纹中,仿佛镌刻着抗日英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讲解员指着一枚缺失无名指的手印告诉我们:这位1937年参加南京保卫战的老兵,在挹江门阻击战中用断指扣动了最后一发子弹。听到这里,同学们无不红了眼眶。当大家不自觉地伸手与这些历史印记相贴时,体温传递间,仿佛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握手。
在"金陵御侮"专题展区,一支枪管因白刃战格挡而弯曲的汉阳造步枪旁,静静躺着一本相伴八十载的日记。泛黄的纸页上,主人用毛笔工整写道:"民国二十六年冬月十二,与三弟固守中华门,弟中弹,嘱余续战。"透过玻璃展柜,仍能看见泪痕晕开的墨迹。这样的个人叙事,让我们体会到当年南京保卫战的惨烈,对那一场惨绝人寰的悲剧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二、民间的力量:三十年抢救记忆的接力
这座由企业家吴先斌先生个人筹资创建的博物馆,本身就是一部民间守护记忆的传奇。在馆长办公室,59岁的吴先生展示着1994年的首件收藏品——顶日军钢盔内侧用毛笔书写的"吉田家伝"字样。"当年为考证这个头盔,我七赴日本走访老兵后人。"如今馆内5.2万件纸质史料、8000余件实物,大多是这样从废墟与遗忘中抢救而来。
最触动人心的是参观"口述历史工作站"。自2006年起,128名志愿者带着摄像机奔走全国,记录下3762位抗战老兵的影像记忆。在放映室,屏幕上98岁的南京保卫战幸存者李高山颤抖着掀起衣襟,腹部蜈蚣状的伤疤仿佛仍在诉说1937年的寒冬:"肠子流出来就塞回去,绑腿扎紧继续打。你说后不后悔?我们守的是中国人的骨气!"
这样的守护正在形成代际接力。馆内最年轻的讲解员--南京航天航空大学二年级学生陈雨薇,每周都带着自制的"抗战版图"为参观者讲解:"我爷爷是飞虎队地勤人员,这些文物对我不仅是历史,更是家族记忆的延伸。"在她指导下,参观者可以通过AR技术,看到文物背后的三维战场复原。
三、传承的密码:在历史褶皱中寻找未来
参观接近尾声,我不禁在想随着岁月流逝,当最后一位亲历者离去,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些记忆?在博物馆顶层的"和平大厅",整面墙的镜面设计给出了无声的答案——我们的身影终将与历史重叠。阳光透过和平大厅的玻璃幕墙,将我们的身影与墙上的历史照片交汇。我刹那间明白:这些青铜手印上的纹路,终将化作我们掌心的生命线;老兵颤抖的讲述,必将成为青年口中的新篇章。
在返程的车上,我们拿出手机拍摄的抗战家书反复诵读。那些80年前的字句与车窗外的现代街景交织,恰似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最好的结语。面对博物馆留言墙,我们暗下决心"誓做记忆的守夜人"。是的,当抗战亲历者逐渐凋零,我们这代人必须接过记忆的火种——不仅要让历史真相屹立不倒,更要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记忆是一种责任,传承是一种使命。在这片经历过深重苦难的土地上,我们不仅要铭记历史,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让先辈们用生命捍卫的尊严,在我们手中永远延续。记住历史,不是为了活在历史里,而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