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钟声震耳铭国殇,史鉴砺心铸复兴——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二5南京条约史成列馆研学实践

作者:xsc     浏览:160     发布时间:2025/3/31 10:13:53

声震耳铭国殇史鉴砺心铸复兴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二5南京条约史成列馆研学实践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活动照片 (1).jpg

一、博物馆参观经历

参观静海寺纪念馆的经历让我记忆犹新。陈列馆内,暗色展墙如历史书页层层展开,同学们的目光跟随展柜中的泛黄文书、斑驳器物,步步走向那段风雨飘摇的岁月。从《南京条约》议约场景的蜡像复原、泛黄条约原件的影印本,到多媒体沙盘演示的晚清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每一件展品都在诉说着1842年的那个盛夏——腐朽的清政府如何在此签下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让我影响深刻的是展墙上的时间轴清晰标注着香港被割占的155年历程,而展厅外“警世钟”仿制品的并列陈设,更形成“屈辱”与“觉醒”的强烈对撞。电子屏滚动播放的纪录片中,林则徐销烟的火光与虎门炮台的硝烟交替闪现,开国大典向全世界的呼告振奋人心,最终定格在1997年香港回归的五星红旗之下。展板上,一串串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痛心疾首。正是当时清政府的固步自封、狂妄自大,才导致了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种种苦难。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活动照片 (2).jpg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活动照片 (3).jpg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活动照片 (5).jpg


二、思政课生动体验

我们班此次在班会课上进行了微话剧的表演,重现1842年《南京条约》谈判场景。通过台词设计、道具安排等,生动展现清廷官员的无奈与列强的压迫,引发对“弱国无外交”的深刻反思。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思政课照片 (1).JPG

1、          微话剧表演:从“旁观者”到“亲历者”

当我穿上长衫扮演清朝官员时,台词里那句‘此约一签,愧对后世史笔’让我声音发抖。面对‘英方代表’的咄咄逼人,那种无力感太真实了。——参演同学贡培源

当我在谈判时强调常远据守“这四个字在中英文字里的区别时,我感受到了历史上谈判的惊心动魄。——参演同学朱奕霖

许多同学表示,排练时查阅史料、揣摩人物心理的过程,让他们真正理解了“屈辱”二字的分量。表演结束后,有同学告诉我:“舞台上的五分钟,比书本上的十页文字更刺痛我心。

在简朴的教室环境中,学生的剧本朗读《潮声入墨》成为班会重点。同学们通过分角色朗读与简单动线设计,还原了1842年静海寺谈判现场的关键对话。朗读过程中,中英代表关于条约措辞的争辩、十三行商人对经济冲击的忧虑、渔民代表的悲愤呐喊等场景,通过朗读者声音的抑扬顿挫自然呈现。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思政课照片 (3).JPG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思政课照片 (5).JPG

条约中“常远据守”与英文“Perpetual possession”的语义偏差,揭示西方列强通过话语体系建构殖民合法性的历史事实。剧中璞鼎查抛掷的英国银元,既是工业实力的象征,也是经济殖民的工具,这提醒我们现代化必须是全方位的自主发展。

班会课还设计了“历史问答”抢答活动,围绕《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关键事件设置问答,以小组抢答形式检验学习成果,现场气氛热烈,加深对历史细节的理解。

2、历史问答:在竞争中点燃求知欲

知识竞赛中“《南京条约》割让了哪处领土?”一题引发全场抢答,历史书上“香港岛”与“香港”的区别的内容让我们所有的同学都铭记于心

不少同学提到,抢答时的紧张感让历史事件“刻进了脑子里”,尤其是结合展厅实物出题(如警世钟上的铭文内容),让记忆更加鲜活。

三、活动总结思考感悟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思政课照片 (7).JPG

C:\Users\wsw\Desktop\20250300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20250300活动\新建文件夹\高二5班”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思政课照片 (8).JPG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静海寺的沧桑变迁,见证了郑和七下西洋的辉煌,也铭刻着《南京条约》的屈辱。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强盛离不开开放包容的胸襟,但更需坚守主权的底线。当清政府的腐败与落后遭遇列强的坚船利炮,“弱国无外交”的残酷现实便赤裸展现。今天的警世钟高悬静海寺,钟身高1.842米,镌刻着1842年的历史烙印,每一声钟响都在提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自强才能自立”。 与此同时,了解中英谈判的具体斡旋过程之后,我深深感受到“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的分量,也在心中默默埋下了为国奋斗的志向:当年谈判桌上缺失的筹码,必须由我们这一代人在量子计算的云端、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中重新夺回历史从未远去,它如同明镜,映照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唯有铭记苦难,方能珍惜当下;唯有居安思危,方能砥砺前行。

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回溯,而是唤醒青年使命的精神火炬。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青年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守护历史记忆,又要投身复兴征程。

钟声响起时,我仿佛听见先辈的呐喊——这盛世,应由我们接续创造!让我们从静海寺出发,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祖国的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历史终将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定能跨越山海,让屈辱的静海真正成为和平的静海

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我们手中,让我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真正践行振兴中华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