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要闻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高二7颐和路将军馆活动
作者:xsc 浏览:792 发布时间:2025/3/26 7:52:58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
追寻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
——颐和路社区将军馆参观实践报
班 级:高二(7)
组 长:许楚彤 董思齐 黄敏萱 郭怡宁
小组成员:
第一组:顾方睿、张昊宇、王晞瑞、许楚彤、蒋翀昊、邵可欣、王振旭
王振宁、刘奕铭、周韵琪、赵可凡、糜思泽、李朕国
第二组:曹哲睿、董思齐、李开延、舒堉晟、管映雪、张格非
陈宇琛、陈梓航、汪明威、陈之铭、王友博、王晨晓、陈欣
第三组:张瀚文、王希之、王梓伊、沙茁盈、蒋涵修、张吉瑞
涂兆玄、王子轩、吴苏杭、许佳汇、刘嘉怡、黄敏萱、汤清淦
第四组:杨欣禹、张仁杰、赵子涵、徐天浩、陶怡然、冷科语
张澄博、丁一洲、孙昊宸、侯逸芳菲、潘楷文、郭怡宁、蒋祥予
指导教师:陈珺
活动方式:寻访、参观
寻访单位:颐和路社区将军馆
2025年3月8日,我们班怀着敬意和缅怀的心情走进了坐落于鼓楼区宁海路街道的“颐和路社区将军馆”,开展了一场以“记忆与传承”为主题的博物馆里的大思政课志愿活动。
站在颐和路社区将军馆的门前,夏日的阳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在青砖墙上,斑驳的光影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这座藏身于寻常街巷中的纪念馆,没有恢弘的建筑,却以独特的“社区视角”将共和国将军们的故事娓娓道来。作为学生,这次参观不仅让我们近距离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更引发了我们对个人责任、文化传承与社会价值的深刻思考。
一、历史的温度:展品背后的生命叙事
颐和路社区将军馆的展厅面积不大,在2009年9月在向守志、傅奎清、张玉华、朱文泉、彭勃等老将军的关心下建成开馆,向守志将军亲笔题写了馆名。他们从硝烟中走来、在战火中受到洗礼,从士兵一步步成长为将军。他们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在和平建设时间,在铸就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和热血军魂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风采。馆里展示了很多长征时期、抗日时期的历史照片,每一件展品都像一扇窗,推开后是波澜壮阔的岁月。
向将军晚年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临终前还在关心军队现代化建设。这种“一生为战”的精神,让我们重新理解了“信仰”二字的分量——它不仅是战争年代的冲锋号角,更是和平时期始终如一的坚守。
从战场上的铁血战士到社区里的“白发志愿者”,这种身份的转变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英雄主义,不仅是面对敌人时的无畏,更是对普通人的温情。这让我们联想到当下社会对“英雄”的定义是否过于狭隘——那些默默奉献的平凡人,何尝不是另一种“战场”上的勇者?
二、精神的传承:将军品质的现代启示
在“将军与社区”专题展区,一组老照片揭示了更深层的意义。画面中,退休的将军们在社区课堂讲授革命故事。这打破了“将军=战场”的刻板印象,展现出他们作为“社区建设者”的另一面。我突然意识到:伟大的人格从不局限于特定身份,而是体现在对每个社会角色的认真担当。
这种认知让我们反思当代青年的责任意识。我们常将“家国情怀”挂在嘴边,却容易忽视身边的具体问题。将军们用行动证明,爱国可以具象为帮助一个孩子上学、参与一次社区服务。这让我们想起在校园里,有些同学对班级事务漠不关心,认为“做大事才算贡献”。但展厅里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精神传承,需要从做好“眼前的小事”开始。
三、文化的共鸣:从社区到国家的红色基因
在数字化展厅,触摸屏上的“红色家谱”互动项目让我们深受触动。点击某位将军的名字,屏幕上便展开其家庭成员的革命轨迹:父辈参加长征、子女戍守边疆、孙辈成为抗疫志愿者……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诠释了红色基因的真正内涵——它不是简单的口号重复,而是代际之间价值观的自然传承。
这让我们联想到当下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在互联网时代,年轻人似乎更热衷追逐流行文化,对红色历史兴趣寥寥。但将军馆的展陈方式给了我们启发:当历史以“社区邻里”的亲切面孔呈现时,反而更具感染力。比如“将军菜园”照片中,老将军们亲手种植的蔬菜送给困难家庭,这种“军民鱼水情”的现代表达,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易引发共鸣。这启示我们:传统文化的传播需要找到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崇高精神落地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
四、生命的叩问:我们该如何书写自己的历史
参观结束时,看到留言墙上展示着来自不同年龄的游客们写的感悟语。这些文字构成了一幅跨越年龄的精神图谱,让我们明白:历史从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每个时代的人用生命接力的长卷。
站在将军塑像前,我问自己:如果生活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能否像他们一样挺身而出?而在今天的和平岁月,我们又该如何诠释“担当”的意义?或许答案就在将军馆的设计理念中——它没有刻意营造悲壮感,而是通过将军们的日常生活细节,告诉我们:伟大源自平凡的选择。就像张震将军坚持每天步行两公里上班,用四十年时间走完“另一个长征”,这种持之以恒的“小事”,何尝不是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五、大思政课
参观结束后,我们开了一堂发人深省的大思政课,同学们纷纷讨论了自己的感悟。
岁月的长河波澜不惊的迈进了2025年的门槛,新时代的号角呼唤着我们把握时代潮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回首望去,这座静谧的小楼仿佛一座精神灯塔。它提醒着我们:历史教育的目的不是让人沉湎过去,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带着先辈的信念走向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必重复将军们的战场,但必须传承他们“心中有火、眼里有光”的精神品格。在社区志愿者服务中,在实验室的科研攻坚里,甚至在帮助同学解题的瞬间,我们都在书写属于自己的“红色故事”。
这次实践活动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次心灵的觉醒。它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素养,是能够从历史中汲取面对现实的勇气;而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始于对每个平凡日子的认真对待。当颐和路社区将军馆的灯光次第亮起时,我们忽然觉得,那些曾经遥不可及的历史人物,正以温暖的目光注视着后来者。而我们,终将在他们的精神照耀下,走出属于自己的光荣之路。